李德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近期在《Deviant Behavior》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識別童年虐待受害與中國成人物質使用及濫用之間的機制》的論文。該研究基於對中國某城市2,799名成人的概率抽樣資料,探討了童年虐待受害與成年後物質使用及濫用之間的關係。研究通過結構方程模型(SEM)分析,提出了兩種主要的仲介機制:社會學習過程與心理壓力過程,分別通過不良同伴關聯、對物質使用的感知危害、自尊心和心理壓力等因素發揮作用。研究發現,童年虐待通過不良同伴關聯和感知物質使用的危害間接影響成年後的多種物質使用行為,包括煙草使用頻率、酗酒頻率和非法藥物使用。儘管自尊心和心理壓力在不同的仲介過程中扮演著多樣角色,但整體結果表明,童年虐待受害對成年後物質使用及濫用具有顯著的間接影響。本研究強調,理解童年虐待與成年後物質使用行為的關係,必須關注二者之間的間接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