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2017年以前台灣毒品犯輔導處遇方案零散,未完全臻於實證科學化及系統化,致累再犯關鍵因子未能有效介入,毒品再犯情況居高不下。台灣法務部矯正署在楊士隆教授之指導建議下,援引美國國立藥物濫用研究所發佈之「藥癮戒治處遇原則-研究導向指引」(principles of drug addiction treatment: A research-based guide) 13項有效藥癮處遇的原則(NIDA, 2012;2014),提出嶄新之跨領域整合「科學實證毒品犯處遇計畫」,並於2018年1月1日正式實施。楊士隆教授強調,根據NIDA之建議,較周延的處遇計畫組成要素,至少涵蓋心理健康諮商、法律諮詢、家庭關係、職涯發展、財務管理、愛滋防治衛生教育等多重面向。此方案強調毒品犯之戒治原則必須立基於科學證據,且須處理其社會心理等多重需求,而非侷限於處理藥物濫用生理戒治本身。
為精進方案與評量方案處遇成效,特援引RE-AIM成效評估分析模式,由楊教授執行連續三年(2020-2022)之「科學實證毒品處遇模式實施成效評估與策進研究計畫」,透過官方次級資料分析、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及焦點團體等研究方法,檢視此方案之效能、推動面臨之困難與未來策進之方向。目前研究結果初步發現此科學實證毒品處遇有助毒品犯自我瞭解、強化人際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提升出監適應/復歸與戒癮成功信心及對矯正機關之正向評價。
此外,楊教授並獲邀擔任台灣新推動之「新世代反毒策略2.0」主要諮詢工作,並擔任台灣行政院毒品防制會報委員,提供毒品防制政策諮詢。楊教授於開會時特別建議應強化對新興影響精神活性物質(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之通類緊急列管,並且加強查緝及強化檢驗能力。同時應關注歐美大麻除罪化及商品化之發展,及時加強進行預防宣導,以免戕害民眾及青少年身心健康。
楊教授每年10-11月間亦持續主辦全台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與輔導研討會,透過專題報告、學術研究了解新近科學研究發現,並藉由座談與經驗分享汲取學者專家之專業意見,精進預防與輔導方案之效能與作為。